仙桃商城大厦
现在
现在

永远的“王总”

发表时间:2020-07-19 编辑:仙桃商城大厦

咏哲
 
  光阴荏苒,原仙商掌门人王世兵离世已满一周年了。回忆中,他那面容黝黑、幽默风趣的形象又浮现在眼前。我常常夜不能寐,悲伤难抑,特作此文以示纪念。

  “王总”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,他的青少年生活无疑是苦难的。三年困难时期,他只有七八岁,饥饿是那个时期大多数农村孩子的共同记忆。他念了三年私塾,四年半小学,最后的三年小学是在离家十几里路的夏市公立小学读的。当时他12岁,每天上学靠步行,几根胡萝卜或腊萝卜就是他的午饭,一碗菜粥,就算得上是难得的珍馐了。肚子饿了,摘田间的豌豆、苦瓜吃;走不动了,就多歇几回;下雪下雨,也光着脚走。
  “王总”读到小学五年级就辍学了,成为家里的正式男劳力。以后的七八年时间,耕田、耖田、插秧、割谷、打扎滚、挑草头、卖公粮、参加三线建设……成了“王总”农村生活的全部。艰辛的劳动生活,常常让他精疲力竭,但也造就了他吃苦耐劳、勤奋刚毅的性格底色,并深刻地影响他以后的所作所为。
  艰辛中成长的“王总”,有一种天然的危机意识。这种危机意识就像一把梯子,总能让他越过挫折的栅栏,看到一些比现实更远的东西。年少时,“王总”常常想要“换个活法”,勤奋学习、通读辞典、学做泥瓦匠、学打珠算……有意或者无意,他总做着不同的准备。机遇也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,从农民到临时工,再转商品粮,然后调进机关,走上领导岗位,乃至掌舵仙商,一次又一次的归零中,他抓住一次次转瞬即逝的机遇,让自己的人生怒放,也带动仙商逆风腾飞。
  工作中的“王总”非常拼命,是一个典型的“拼命三郎”。他自己常说,“我没有什么的别的嗜好,唯一的兴趣和爱好,就是上班工作”。“王总”常常处于一种忘我的状态,每天都像第一天参加工作那样兴奋,脑子里从来没有星期天、节假日和上下班的概念。正是这种勤奋苦干,加上他过人的商业智慧,造就了仙商******。
  “王总”带领仙商管理层制定了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,有的制度洋气得高大上,有的办法又土到了家。作为仙商掌门人,“王总”用这些“土洋”结合的管理制度,把拥有两千多人的企业管理得井井有条。比如土味十足的《信誉歌》《薄利谣》《仙商自营谣》《仙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》,还有随处可见的顺口溜和土味诗,深刻渗透到了仙商人的骨子里,成为仙商企业文化的重要载体。
  “王总”领航下的仙商,时时处处充盈着红色文化的气息。仙商人唱红歌、读红书、升红旗,背诵毛主席老三篇,抄写毛泽东选集,默写唐诗宋词、朱子家训,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……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,红色文化渐渐沉淀为仙商企业文化的底色。如串珠成链,把仙商人凝聚在一起,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、向心力和约束力,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精神力量和道德规范。
  “王总”还把军队的训练和管理理念引入企业,仙商也是全国唯一将亚细亚模式坚持到现在的企业。凡进仙商的员工,都首先必须在三伏天接受为期三个月全封闭军训,军训不合格,不能成为仙商员工。这是仙商制胜的又一法宝。“无条件服从”、“没有任何借口”,这些理念在严酷、规范的军训中深深地铭刻在员工的脑海里,服从成为员工的一种习惯。
  “王总”常说,世间没有长效药,改革不可能一劳永逸。商场如战场,风云变幻。作为仙商的决策者,他总能登高望远,在改革中把握机遇,选择更为合适的道路,让仙商走的更好、更远!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,仙商应运而生,“王总”以市供销社副主任的身份受命筹建经营仙商。1994年开业之初,面对租赁经营下入不敷出的局面,他大胆的解约退租,探索全面自营,带领仙商在1997年销售额突破1亿元,成为湖北省供销系统首家销售过亿元的企业。三年后的2000年,又果断的砍掉中间商,推进扩大自营的“黎明工程”,形成仙商特有的低价自营模式,2004年元月实现了日销货额突破300万元大关。2000年,也是仙商发展的重大转折点。这一年,在仙桃市国营企业国退民进的改革中,仙商作为全市首批“靓女先嫁”的改革试点单位之一,顶着改制的切肤之痛,改出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,为日后的欣欣向荣奠定了基础。“王总”没有被眼前的胜利冲昏头脑,在危机意识下,他坚决地推进二次改革,于2009年12月与百货龙头企业——银泰百货签订重组协议,让仙商驶入更加辽阔的海疆,迎来了更加优秀的业绩。2009年销售额5.3亿,2010年6.4亿,2011年8.3亿,2012年突破10亿,缴纳国家税收从200多万元增长到2019年的6000多万元。
  事业的成功,给他带来了很多荣誉。湖北省劳动模范,湖北省第九届、十届、十一届人大代表,市七届人大常委会委员,市八届政协常委,市第五届工商联主席、总商会会长……2014年11月,他获得国内商业零售业的至高荣誉,第十六届中国连锁业年会授予他“CCFA金牌店长”。
  生活中的“王总”,幽默风趣,平易近人。有时候土的可爱,有时候又洋得出奇。谈到积累,他说:一口吃不成胖子,一锹挖不成井。谈到困难,他说:就像煨汤,没有痛苦的煎熬,哪有今天沸腾的生活?谈到孝心,他说:养儿不孝祖,如养猪和狗。他总能把很洋气的事情用很土的话语讲出来,把复杂的问题用很简单的话讲出来,把深奥的道理用浅显的比方讲出来。既搭了潮流的“天线”,也接了本土的“地气”,咂摸起来,有很多心灵鸡汤的味道。在土与洋、雅与俗的交融中,人们更容易记住“王总”的幽默风趣。
  他带领仙商管理层,制定了一系列近乎严苛的考核办法,检查考核中没有一般、较好、差不多、基本、还可以之类的模糊说辞,只有合格与不合格的标准,以及实实在在的奖罚兑现。严格管理容易造成员工流失,过于宽松又影响企业效益,这是很多企业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困境。在仙商,严格管理的同时,“王总”把员工当家人,从柴米油盐、衣食住行,到社会保险、观光旅游、学习培训,乃至每年一封的春节慰问信,点点滴滴之中,员工更多地体会到他真心实意的关爱。员工也把仙商当成家,感恩仙商、扎根仙商、奉献仙商。看似无情的规矩是管理的主旋律,但发自内心的有情关怀则渗透到每一个跳动的音符。
  经营仙商多年,“王总”从没有开除过一个员工。在他眼里,员工“都是好人,没有坏人”,他也从不把犯了错误的人简单地推向社会。他正是用自己的善良心地,去体察普通人的不易,并带领仙商人持之以恒的反哺社会。从1999年开始捐资兴建希望小学,再到后来的资助贫困家庭学生、为灾区及福利院捐款捐物、修路架桥、搞城镇建设……善行善举经年不断,“一方有难、八方支援”“慷慨解囊、奉献爱心”慢慢成为仙商的行为准则,也内化为包括“王总”在内的所有仙商人的家国情怀。
  对待很多事情,“王总”总是像牛一样执拗,比如诚信。他把信誉当作命根子,仙商不卖假冒伪劣商品,也不虚高价格。在“先提价,再打折”的销售套路让人防不胜防的时候,人们对仙商是信任的,因为“王总”明令禁止提高价格再打折。我收藏着一份2014年3月30日的《湖北日报》,报道了“傻”人王世兵无条件退货的事。在诚信上,“王总”没给自己留下任何空间。面对退货与换货的纠结,他毅然为“无条件退货”站台。正如著名民法学家王利明的点评,仙商模式的结果是,信任赢得了信誉,也收到了回报。如今,“买的不满意就退货”已经成为仙商诚信的金字招牌,成为仙桃乃至周边很多县市老百姓的好口碑,也成为全国各地供应商认识仙桃和仙桃人的亮丽窗口。
  朴实无华是他的外表,宽厚善良才是他的内质。
  天不假年,难闻风雨故人音。
  往事落下帷幕,相遇已是不易,离别过于突然,但在我看来,离去的或许只是时光和风景。“王总”在仙桃人、仙商人和遍布全国的很多朋友们心中是永远活着的,他的业绩和品格永远激励着我和后来人前行。